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十篇

admin by:admin 分类:赛事阵容 时间:2024/02/04 阅读:54 评论:0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兴趣与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活动小组,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学习的乐园。

  二、社团任务

  1.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

  2.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塑造学校社团活动的品牌。

  3.积极参加各级演出和比赛,为校争光。

  4.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学生加入到组织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长的舞台。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尊重主体,实行双选。在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实行双选制度,活动前,学校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选择好辅导项目,同时班主任根据课程的开设情况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合适的社团活动。

  (二)落实常规,健全制度 1.为加强常规管理,避免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要坚持“六定”。一定活动课程;二定活动目标;三定活动时间;四定活动内容;五定辅导老师;六定活动地点。

  2.做好辅导老师的准备工作,绝不打无准备的仗。正式开课前,所有辅导老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安排好全学期的活动内容,并提前备好一周的课,上课前一天要通知好所在社团学生准备好相关活动材料。

  3.加强辅导老师的教学反思,开座谈会,总结工作中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浓厚研究气氛。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三)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把社团活动作为学校实施特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注重学校社团活动的组织、检查、指导开展,以保证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活动评价方案。

  “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教师能力、精力、毅力等多方面的巨大考验,为此我们将建立规范的内部评价与激励改进机制,把各自辅导的情况和成果纳入教师的考评和奖励。

  四、社团活动分类

  2021年学校扎实开展好以下社团活动,以后逐年扩充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趣味数学、绘画、硬笔书法、软笔书法、棋类、电脑、快乐英语、小小科学家、跳绳等。

  五、社团活动实施措施

  1、成立学校社团活动领导小组,指导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并全程监督各社团活动过程和考核评价社团活动效果。

  组 长:XXX校长

  副组长:xx副主任 xx副主任 xxx组长 xxx组长

  成 员:xx干事 xx干事 xx干事

  2、保证社团活动时间:校级共同活动时间为每周二、四上午(10:00--11:30)以及周二至周四户外课(17:00-17:40)。

  六、本学期社团活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第1-2周

  (1)学校制定活动定方案,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各社团招聘负责老师及各社团组织成员报名。

  (2)社团负责老师填报社团名册、制定活动计划(授课内容)、确定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等。

  第二社团活动阶段:第3-16周

  (1)指导教师认真组织开展活动。

  (2)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活动设计(教案)、有名册、有反馈、有总结。提前一周社团负责老师备好简单的授课教案。注意积累电子稿和纸质稿的素材,图片资料,学校做好宣传报道。

  第三阶段成果准备展示:第17-18周

  1、指导教师最后阶段上交相关材料(计划、活动设计、点名册、记录本、学生作品、过程性资料、学生取得的成绩、活动总结等)。

  2、社团领导小组考核检查学生活动效果,评选最佳指导教师和最佳学生(由指导老师推荐),并进行“国庆、元旦”时的表彰。

  3、展示成果: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汇报演出及展览相结合。

  展示的项目:

  书法:社团成员人人展示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张贴在专用的展板上,并附上活动的图片。

  电脑信息:人人展示自己创作的电子小报,张贴在专用的展板上,并附上活动的图片。

  美术作品:人人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张贴在专用的展板上,并附上活动的图片。

  文学社:人人展示自己发表、撰写的文学作品。

  科技小组:展示学生的活动资料、活动情景、活动积累的作品,各类竞赛的成绩。

  英语组:在提高口语水平,能在六一节、元旦中表演一个节目。

  舞蹈组:集体展示名族舞蹈,节日汇报演出中表演节目

  合唱组:集体展示,节日汇报演出中表演节目七、课程实施过程友情提醒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2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由此,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1]。

  一、 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价值作用

  第二课堂是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每一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都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第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为主,第二课堂是一种更多体现学生自我,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

  二、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的主要开展形式

  第一、科技创新活动

  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有益的科技活动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科技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欲望。

  第二、校园文化比赛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功能,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形式和内容。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打造的是以“科技创新和文化活动”为核心的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一度以“机械之夏”为主题开展篮球联赛、足球竞技等体育赛事,诗朗诵、演讲、辩论等语言类赛事,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娱乐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仅能浓郁文化氛围,彰显青春活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阵地和舞台,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多年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每年坚持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如调查农用机械使用情r,义务为居民修理简单生活用器械等)、大学生志愿参与我国西部计划和服务我省欠发达地区地区、每个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在岗实习等。很多同学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少学生因参与社会实践而坚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到位。

  因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有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第二课堂的作用仅仅是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处在一种补充和从属的地位,所以大部分教师甚至领导都不重视第二课堂,他们认为第一个课堂才是他们的真正的工作内容和任务。

  第二、高校普遍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对第二课堂作用认识的不足, 许多学校在校园规划、教学设施等硬件和设备的安排中更多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的需要;在经费的投入、人员的安排、设施的健全、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第二课堂都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2]。如在实验室硬件方面,少许几个甚至一个实验室将承担全院甚至全校该专业的实验课教学环节, 因实验资源的缺少,学生在实践环节往往只是停留在作壁上观,看实验老师演示,无法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甚微。

  第三、第二课堂自身内容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

  目前,许多高校还未将第二课堂真正列入培养计划,对第二课堂内容的系统规划更是少之又少,导致第二课堂在开展中内容随意化,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质量较低的活动,严重影响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四、第二课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与第一课堂不同,第二课堂缺少明确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反馈第二课堂开展的成绩。学生老师不能直观的感受第二课堂产生的“分数”,同时对做得好的老师和学生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和老师参与的主动性。

  四、第二课堂开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学生教学培养计划,系统规划,第二课堂学分化。进入培养计划后,第二课堂课程内容将规范化、开课形式合理化,这样有效促进第二课堂的开展。采用学分制,就是将学生活动课程成绩和第一课堂一样纳入学籍管理。对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且获得优异成绩学生给予肯定,对愿意投入大量精力的老师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方面给予倾斜。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

  教育要搞好,特别是素质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更需要经费及必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所以,学校应通过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3]。其一是硬件支持, 如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文体活动场地和相应的设施设备等。其二是师资力量, 目前许多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承担者大多都是共青团组织,由团委或一些学生辅导员来指导开展,指导是零散的、随意的, 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4]。学校应该安排专门的老师从事第二课堂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导师指导制度,使第二课堂教育能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从而真正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第三、以学生为本,拓展第二课堂的空间。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要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安排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是否愿意指导,更要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只有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素质教育才能达到效果。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的活动都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

  总结: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精通的全方位人才。高校只有改变第二课堂目前的尴尬地位,切实保障好第二课堂的开展,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达到高校培养和企业需要相匹配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 恩.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浙江防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 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3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高校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根据“社会培养需求”,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尤其要注重学生分析、表达、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而对于高校来说,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育”环节,贯穿育人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势,提高大学生知识巩固、技能娴熟运用、人际交往、创新创业等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及开展的意义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设计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些列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与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的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育活动的延伸。第二课堂运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

  (二)第二课堂开展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机制,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交流互动,促进专业课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第二课堂是一种学生成才衡量标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人才的标杆;第二课堂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成长空间,它可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培养人才的综合性制度结合体;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平台,它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更多全面自我发展的有效空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坚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农学院开展情况为例

  根据金职院办[2016]29号文件执行近一年以来,农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做了一定的思考,促进了大学生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创新创业竞赛。

  (一)第二课堂执行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

  农学院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学院组建了一个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助农团,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周末服务广场、社区志愿服务、植物义务养护等作为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与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尽可能大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6年9月正式实施第二课堂以来,共有17381人次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共计50693小时。

  2.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农学院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形成全员参与文化校园建设的局面,在学风建设、诵读经典、婺文化进校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各级各类文体活动等,不仅浓郁了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彰显了涉农专业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校园文化的阵地与舞台。

  3.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

  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竞赛、学科技能竞赛,有效促进了学生自觉地加入挑战杯、互联网+、学科技能竞赛中来。2016-2017学年,共有7个学生团队申报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10个学生团队加入挑战杯比赛、7个创业团队参加互联网+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小动物骨科技能竞赛、园林景观设计大赛、食品检测等技能竞赛,共计411人次,比2015-2016学年从质量上、参赛人次上均大幅提升,学生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增长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现阶段,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系统的规划与培养,所以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

  1.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没有统筹规划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履行育人职能,这取决于青年成才规律、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和第二课堂建设的认识,其归根结底就是加强高校第二课堂育人阵地的建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共同作用。第二课堂其实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但目前存在许多活动的开展为了搞活动而活动的情况,缺乏与第一课堂的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檎体规划,内容形式单一,跟不上涉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步调。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求的不适应性

  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专业技能、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社会适应性活动,但相较传统课堂来说,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与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差等问题,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求不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例如,缺乏活动场所、活动多而杂、学生理解不到位、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情况。

  3.第二课堂活动还未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目前还除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管理也缺乏系统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还未完全得到验证。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自由度比较大,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与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建立科学的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如何科学的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解决对策

  (一)注重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与管理,并非弱化第一课堂,相反,我们要更加注重第一课堂的宝贵经验,尤其是推动第一课堂对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校而言,特别是涉农专业的高校而言,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实践平台和重要途径,要以第一课堂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管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养。在制定第二课堂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需要考虑两者的进行设计与整合,从而正确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也表现出了多元化需求的表现。学校在第二课堂搭建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平台,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队方面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雅有内涵的活动,让第二课堂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

  (三)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评价体系而言,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力有助于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在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迎更多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如创新意识的提升、创业意识的培养、学科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等,应该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从学生的发展性指标来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评价考评。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整改意见,使第二课堂教育真正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贴近高等教育培养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

  [3]杨海燕,段晓燕.浅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20).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4

  关键词 C程序设计 第二课堂 竞赛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主课堂的一个辅助模块,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同时可以增强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C语言的目的就是用它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第二课堂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完善,导致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把“竞赛驱动”教学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W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学以致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高校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针对整体教育模式、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转变,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整体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学生参与度不够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全面的、系统的、适合自身实际的活动改革制度。活动开展中也缺少对学生全面具体的评价体系,学生对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活动中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等问题,并没有专业的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全方位指导,学生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亦认识不足,从而没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得不到学生的响应,使得活动参与度较低。

  1.2学校不够重视

  从校园的规划建设、教学设施等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配备来看,很多高校多将关注点投放在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处于被轻视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一、第二课堂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二、第二课堂活动脱离第一课堂教学计划,没有与第一课堂教学结合。三、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1.3师资与教学保障不完善

  第二课堂活动本身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很多高校的教师更看重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单独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人相对较少,愿意承担课程的老师较少,一名老师要带许多学生,缺乏单独的指导,影响教学质量。

  从场地安排上看,虽然大部分高校也有一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所,但是绝大部分场地基础设置陈旧、单一,更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第二课堂活动的专门场地,最后导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积极的效果;另外,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保障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4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第二课堂都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加+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可能会组织一些小组竞赛增加学生兴趣,但多流于形式,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并没有拓展知识面,只是模式化的跟随学习,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

  把“竞赛教学”引入第二课堂能改变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将竞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补充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以“竞赛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评价,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强化学习目标。

  2.1实施过程

  “竞赛驱动”的教学需要有合理规划和设计,学生刚参加第二课堂时就必须给每个学生设立一个目标,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目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帮助。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小组每周上交一个作品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得出优秀的设计概念和作品。每年推荐优秀的小组作品参加全国大型的比赛,如“ACM”等各类程序设计大赛,学生自己设计参赛方案,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针对一些长期的比赛要进行跟踪调研,选择一些大型的比赛进行具体的任务分工,让学生跟踪关注比赛动态及更新,然后将不同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教师则针对这类比赛指导学生做准备和分析,设计方案,带队参加比赛。学生通过竞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享受了程序设计带给他们的乐趣,提高了大家对于第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比赛结果,应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老师和学生,提高兴趣。

  2.2以“竞赛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将竞赛引入第二课堂,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也脱离了传统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同时,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教授的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教学模式也推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近似于让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提需要、作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到项目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积累了设计实践经验。

  3总结

  “竞赛驱动”教学模式要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设计竞赛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设计竞赛教学”的优势。同时,如果仅仅强调理论或实践的某个部分,容易造成过犹不及的偏颇,所以提倡在第二课堂中引入竞赛,并不意味着拿竞赛替代课堂教学,如果学生缺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锻炼环节的训练,是很难在实践能力上有所实质性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扮演的引导性角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适合难度和内容的竞赛,并且引导学生完成,建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更好地实施“竞赛驱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孙宣东,路璐,明俊峰.从ACM/ICPC看计算机算法设计教学改革[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增 刊):226-227.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5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1一、活动意义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XX年7月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四、活动地点

  校内+校外

  五、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市场,了解产品进入市场的方法和渠道,学习市场调查和推销产品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学会与社会工作人员打交道,提高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在市场调查和推销产品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挫折和困难的勇气。

  六、活动要求

  1、第二课堂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常抓常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更具时代气息的活动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特长,力争使每个学生在兴趣活动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2、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做到五定、四性、五有。

  五定为时间、地点、人员、辅导老师、活动内容必须确定。

  四性是指活动内容必须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五有是指各个活动小组要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反思、有成果。

  七、活动形式

  1、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指导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并且对如何做好该专题的调研开一个指导讲座。

  2、小组活动:上课和讨论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由组长分配工作,组员编写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准备汇报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2为办好教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活跃学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此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进入网吧、溜冰场等禁进场所的机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经研究,本学期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时间: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雨天改上校本课程。

  二、组织领导:

  (一)、组长:黄长福

  (二)、副组长:黄岳鹏

  (三)、成员:

  黄仲良:乒乓球、扑克

  吴裕伟:足球、唱歌、舞蹈、少儿游戏

  周成文:象棋、陆战棋、篮球

  周桃珍:羽毛球、飞行棋

  陈德鹏:手工劳作、美术、书法

  三、分组安排:

  (一)、足球:梁英群、黄绍明

  (二)、篮球:张健浓、林国豪

  (三)、乒乓球:陈买福、黄伟忠

  (四)、书法、手抄报:杨庆强

  (五)、羽毛球:陈盈威、黄颖波

  (六)、飞行棋:张苗彩、陈素红

  (七)、唱歌:黄锦荣、黄淑冰

  (八)、舞蹈:陈春梅、黄小梨

  (九)、美术:张明厚、张买荣

  (十)、手工:陈明振、胡天进

  (十一)、扑克:张仲清、张顺洪

  (十二)、象棋:陈斌洪

  (十三)、陆战棋:梁子培

  (十四)、少儿游戏:杨妙葵廖茹红

  四、具体做法:

  (一)、学生报名分组。各小组把学生名单交一份给陈德鹏主任。学校现共有学生336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其中的一个小组。

  (二)、各个兴趣小组要订好计划和目标,然后按计划开展活动。有的小组要参加区、镇的比赛或交流、有的要参加学校的比赛、交流或作品展示。

  (三)、每节课最起码的环节:1、排队点名、布置活动内容(5分钟)。2、指导学生活动(30分钟)。3、排队点名、做好小结(5分钟)。

  (四)、加强安全、纪律卫生、集体主义教育工作。

  (五)、学校的活动器材保管和记录好。

  (六)、不服从学校安排或无辜不参加活动的教师,按学校的《处理意见》处理。

  (七)、因组织不力或没有按学校的要求去做而造成学生出现意外事故的,由织织的教师负责。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范文3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当地人民对优质教育迫切需要的重要举措。按照学生有特长、班级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立和建全第二课堂领导机构,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

  为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并要求每学期都要制订出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整体计划和各项目计划,并定期检查、落实。

  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1、在发展全体师生个性和特长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办出有特色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贡献。在多元化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而广泛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会学习。

  (二)活动须遵循的原则

  1、解放思想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解放思想,实现四个更:开设更多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项目;创造更多方法提高每项活动的质量;形成本校更鲜明的活动特色;取得更高的活动实效。同时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到五多:多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多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立选择和科学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承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爱好和强项,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发展自己的特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加强指导,以科学的方法培育新苗。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6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要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已大势所趋。已逐渐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动手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诸如听课、实验、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河南城建学院学生以何种方式参与第二课堂;对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的更好开展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其更好地开展更有意义的活动。

  (二)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尤其是工科高校。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模型,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

  2、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看。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3、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造就合格的全面人才。第二课堂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讲话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具备合格人才的全部素质,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河南城建学院校园内对学院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965份,通过筛选和逻辑校验,排除各种情况的废卷,共得到有效问卷1541份,有效率为78.42%,基本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代表性。走访65人。座谈共100人,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调研方面的完善和补充。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等多角度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样本概况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69.3%,女生占30.7%,样本整体男女符合河南城建学院实际比例;大一占41.5%,大二占35.4%,大三占18.9%,大四占4.2%;在专业分布方面,人文社科类占15.6%,理工科类占84.4%。

  (二)样本分析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对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了解程度上,不了解的占39.1%,基本了解的占54.1%,非常了解的占6.8%。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呈枣核型分布,即处于两极(长期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学生所占比例均比较小(总计25%左右),而偶尔参加(38.7%)和经常参加(37.3%)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75%以上)。

  对之前参与第二课堂的哪些活动上:社会实践的占30.0%;各类文体活动的占36.2%;创新设计型实验的占8.8%;其他活动的占32.2%。

  从参与原因来看,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动因呈多元化状态。其中“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多方面素质”所占比例最大,占47.9%,其次是“通过活动结识很多朋友,扩大交际面”占34.3%;“培养兴趣、愉悦身心”占29.3%;“打发空余时间、娱乐”占14.6%。而“没什么考虑,随大流”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只占5.4%。

  在参与方式上,通过社团参与的比重最大,占36.8%,接着通过班级组织参与课外活动,占34.2%,其次是社团活动和个人自发行为,两者总比例接近50%。此外,党团组织也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较为常见的渠道。

  在参与时间上,在周六周日参与的所占比重最大,占51.3%;在周一到周五课余时间参与的比重也不小,占30.5%;而在节假日参与的最少,占18.2%。

  在第二课堂的规划上,有13.1%的受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对参加活动培养能力有明确的规划,有47.7%的同学在这方面不是很明确,这反映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这方面缺乏认识。其余29.9%的同学具有加强指导其个人规划的需求,这是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可以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领域。其余的少部分同学则没想过,无所谓。

  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上,选择“完善了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最多,占43.6%。选择“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扩充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选项的同学数量基本相当,都在30%左右。

  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上。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协调共同发展的比重最多,占50.1%;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占37.0%;以学业为重,基本不参与占8.1%;只要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即使学习差点也无所谓的占4.8%。

  在学校组织方面约48.0%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在发展校园组织方面现存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计划、专业化的指导;另外各有约64.2%的受访者认为是学生组织资源不够、学校与学生组织之间交流不足和骨干培养缺乏连续性,有约9.0%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当放权学生组织自主发展。

  在对学校关于第二课堂的评价上:有13.2%的人认为做得很好;39.5%的人认为总体来说还可以;认为人需努力的占39.0%;不做评价的占8.2%。

  这一结果是我们学校第二课堂的整体情况体现。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整体情况和发展现状,也知道了我们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结果分析

  第一,按照文科和理科的学科因素进行分析。很多情况文理学科基本相同,但有的方面有明显差别。在“之前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上,文科在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所占的相对比例要高一些,而理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对比例较少;从参与原因来看,文科生“通过活动结识很多朋友,扩大交际面”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对于理科生“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多方面素质”的作战比例较高;在第二课堂的规划上,文科生“有加强规划的需求”的比例最高,理科生对第二课堂“没有明确规划”的比例最高;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上文科生各方面基本比例差比不大,但对于理科生“完善各方面能力和开阔视野”的比例较高;文理科之间的对比也反映了文理科学生在对待第二课堂和参与第二课堂上的不同,这也为以后河南城建学院更好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依据。

  第二,按照兴奋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文科男生在之前参与的创新设计型实验的比例较女生要高一些。在参与原因上,文科男生“培养兴趣,愉悦身心”的较文科女生要高一些,而在“打发时间和娱乐”方面文科女生要比文科男生要高一些。在是否经常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上,男生“不是很经常”的比例要比女生高出一些。在关于第二课堂的规划上,文科男生“有加强自己规划的需求”的比例要高出女生一些。

  通过这些比较细致地对比,我们发现河南城建学院在文理科和男生女生在对待第二课堂和参与第二课堂的不同之处,男生动手操作的要比女生稍微强一点,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高校,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在参加原因上女生趋向于消遣,男生则趋向于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愉悦;在是否经常参与上,河南城建学院普遍都是“偶尔和不是很经常”,这也反映了河南城建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达到普遍性。在处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上,河南城建学院同学基本上都能理性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学校的第二课堂的监管工作和政策的评价上,认为学校做的“还可以的和仍需努力”的占大部分,这说明河南城建学院在第二课堂方面得到了同学了认可,但有的地方还是可能做的不到位,仍需要努力。

  五、结论与对策研究

  (一)结论

  1、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有强烈的需求意识,但对于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了解不够,对自己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偶尔参与和几乎不参与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也是成才的关键时期。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压力,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更好的寻求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以便更好的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2、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差异较大。河南城建学院学生的主体意识日趋明显,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意愿和获得群体认可的期望。从参与原因来看,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都希望参与第二课堂能对自己各方面能有一个更好的完善,各方面素质能有所提高。从参与形式上,参与者并不希望第二课堂成为“组织者的游戏”或“精英的舞台”。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第二课堂互动性,扩大参与面,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同时,在选择参加第二课堂的考虑因素时,多数的同学表示将首先考虑这项活动是不是对自己有意义,是不是有更大的自由度。这表明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趋势是在基本认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以追求自我实现为共同目标的多元化。

  3、学生对第二课堂组织的选择更加自由,参加第二课堂的方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第二课堂组织的选择趋于多元化,这反映目前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时有比较大的选择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参与第二课堂。同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无论选择哪一种渠道,都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南城建学院,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结交更多的朋友,强调应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参加第二课堂,这也反映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选择更自由。调查还发现,网络在河南城建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部分同学认为网络适应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各种第二课堂信息。

  (二)问题分析

  1、参与和不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第二课堂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从调查情况看,有将近一半的受访学生较少参加第二课堂,这和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的目标是差距比较远的。目前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一些社团组织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参与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促进两个群体相互交流,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切实增强第二课堂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问题。

  2、同学们对第二课堂的要求呈现多元特征,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有不同要求,希望第二课堂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资金比较缺乏,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来源途径有多种来源,主要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基金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是主要途径。这说明,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组织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颇有成效,基本摆脱了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充分保证第二课堂的经费,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为第二课堂开展提供有利物质条件。

  4、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要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载体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河南城建学院的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基本和少有学生参与。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巩固、补充和延伸作用。

  (三)对策分析

  1、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学校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指导,加大投入,整体规划,统一部署,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合理确定教学、科研、学工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探索建立第二课堂发展基金,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第二课堂的规划和扶持,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重点地扶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推动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第二课堂激励机制,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先进班集体评选,以及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

  2、充分发挥院团委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整合第二课堂的组织和资源,构筑规范协调的学生课外活动工作体系。第二课堂这种学生群众性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其随意性较强,组织性不够严密。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规划,有效协调各类第二课堂组织,增强第二课堂组织的工作能力;注意和课堂教学、科研项目的衔接与融合,使同学们自觉地实现学习书本知识和科技文化创新的结合;积极联合外界力量,寻求外部资源,开辟新阵地,助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精品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同学的活动热情与创作激情,提高参与度与覆盖度。

  3、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课堂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必须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切合学生的需求,放手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让缤纷多彩的活动竞相开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追踪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使活动真正满足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真正符合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籍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4、以河南城建学院青年志愿者为主要力量,有效充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志愿服务本身是一项提高思想修养,弘扬高尚品德的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所认同。调查表明,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对志愿活动的评价也很高。要充分凝聚和发扬志愿者精神,以志愿服务为锻炼平台,提升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以志愿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5、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广大青年学子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也已成为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运行载体和支撑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广阔平台,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站或网页,以此为媒介,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使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7

  【摘 要】为创新应用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途径,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新闻教育

  第二课堂是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新闻专业教育来说,只有以强化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导向为“能力培养”导向,紧密结合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丰富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才能实现强化第二课堂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与意义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之一,在部署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其自身特质,更要紧扣当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和具体课程改革实际,不断发掘其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实现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新闻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具备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和固定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为实际和可操作的要求。以新闻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例,就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补,从知识的输入、吸收、消化、输出环节着手,提升专业知识转化速率,强化新闻实践能力,培育新闻职业素养,从而打通新闻专业学习过程到实际运用的途径。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主体去向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前与企业接轨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毕业实习只有一次,且大多放在四年级,即便有些学校在大二下学期安排了为期8周左右的企业认知实习①,学生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也是时断时续,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常态。通过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常规性比赛、校际项目、校地合作等活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实施,还可以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对于促进学生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和深化实践活动效果作用明显。

  二、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策略

  对于应用型新闻专业来说,既需要对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进行科学定位,又需要因地制宜、灵活架构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通过项目驱动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践、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平台,从而逐步实现应用型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科学定位第二课堂的体制机制

  对于新闻专业而言,第二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解构与重构,将新闻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活动打通,这就要求深入探索课外活动与专业教育、人才方案、社会需求相融合的新模式,重新整合第二课堂内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种、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的第二课堂活动。

  首先,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发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到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这四个要素,使这四个基本要素达到协调与平衡。②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育专家或专任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与学校管理者和各类新闻单位的合作研究,不断吸纳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导师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自上而下”的注重“教”的课程决策模式,探索了“自下而上”的关注“学”的新模式,从而变革了大学课程的决策体制。

  其次,要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学分设置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有效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跟踪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第二课堂的过程、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第二课堂)的规范有序和切实有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二课堂教师培训机制,引入合理的岗位准入体制,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创意、策划、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效果。③目前,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管理在部分高校的推广,逐渐成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2、丰富拓展第二课堂的内涵设计

  以系统综合训练为核心,实现第二课堂实践与第一课堂理论的灵活架构。对于应用型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更需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基本技能,并通过丰富多彩而富于实效的内涵设计来实现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④以合肥学院新闻专业为例,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改革之后,实践模块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达到了40%以上,比起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3:1甚至4:1的比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将与新闻学专业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培养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组合成模块,而且更加关注专业知识的关联、发散和拓展,也更能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征,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实践之中。实践比例提升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也列入了“3+1”新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占9学分,使得第二课堂具备了更为充足的设计、实施、反馈和评价操作空间。

  第二课堂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可以依托专业竞赛、品牌项目和素质培养,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内容与实践的灵活架构。例如,通过“媒介策划”、“新闻采访写作”、“播客”、“摄影摄像”、“微电影”等校内或校际的学科竞赛,使新闻业界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以吸引低年级学生,实现第二课堂参与面的覆盖。加强高校新闻院系与本地媒体合作,参与校媒实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便增加与各类媒介的接触率,提高对“全媒体”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度。此外,第二课堂的设计还需要能按照行业实际要求提供系统实践训练条件。比如,通过制作《校园“零距离”》这样定期播出的校内新闻电视节目,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多种新闻操作的单项技能,对于高年级的节目组组长来说,他们常常自主管理其中的某一栏目,独立完成栏目从选题、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实践活动,会使他的新闻采写、摄影摄像、策划创意、电视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得到系统综合的训练。

  建立复合型实践教学队伍,打造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校内教学资源。对于合肥学院来说,着力构建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和实习基地,即建设一支由校新闻宣传骨干、专业教师、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多层次教师队伍,将校内新闻宣传资源引入高校特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模中,联合打造学生新闻中心。自2007年以来,合肥学院新闻中心累计吸纳和培养了近400名新闻专业学生,覆盖面超过90%。在学生参与校园新闻采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和培育创业、创新团队,更可以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较早地形成一些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将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基础认知。

  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依托,通过专业性品牌活动提高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实战性。对于新闻这一个重实践的专业来说,通过接地气的品牌项目驱动,实现专业间的校际联合与校地合作是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合肥学院为例,安徽省大学生记者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始建于2004年,目前该活动已形成了覆盖安徽省40多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稳定运行模式。2009年,论坛以安徽青年网为依托,创办安徽省大学生通讯社和大学生周刊,逐步建立校内新闻中心与高校记者站、省内传媒(实践平台)互动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模式,为新闻专业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实践平台。对于新闻专业而言,校际、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熟完善将实现第二课堂活动的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为学生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校园媒体的交流与发展酝酿了浓厚的氛围,切实解决了安徽省20多所新闻传播类的大一、大二在校生实习困难、实践演练机会少的难题。

  更为难得的是,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简单印证性模式相比,以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为载体的媒介活动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也对实践中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技能与素养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具备“真刀真枪”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与经营管理意识。以论坛与安徽青年报联合创立的《大学生周刊》来看,学生们不仅要具有策划、撰写新闻的基本技能,更需要与其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合力,以联合组稿的形式实现一种覆盖面较广的媒介视角。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zjjh03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全媒体时代新建新闻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性探索”(2012jyxm474)成果之一,合肥学院教研项目“应用型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2jyxm26)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行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

  ②施良方:《课程原理: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4-206

  ③魏昌东,《第二课堂:以构建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58-60

  ④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王小雪,《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8

  论文关键词:就业能力,第二课堂,体系构建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实质的大众化阶段。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确实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自身来讲,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尤为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开发其就业能力,从而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就业,这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经验谈一谈如何以就业能力为本位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两个:一个是奈特和约克两位学者从心理学角度构建的在就业能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包含四个组成要素: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beliefs);元认知(Meta-cognition)[1]。另一个是普尔和斯韦尔提出的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就业能力与自我效能、自信、自尊三个本质要素密切相关,但如何形成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普尔和斯韦尔认为是人们对职业发展学习,经历,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一般技能,情商五个方面的不断反思中形成的[2]。国内,以郑晓明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教育学论文,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3]。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更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它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特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合。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5]。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继续与延伸,还是一个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担负着特定的育人功能的开放性育人系统,主要由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创新与技能培训、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各类社会活动等活动模块所构成,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目标导向性、内容广泛性、组织机制灵活性、时空开放性、选择自主性和效益综合性等特点。

  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由多种知识能力要素构成的有机体,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就业所需的特定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而形成的,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素质,它往往与大学生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求职者能否顺利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主要包含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团队融合能力等要素,它是一种关于大学生如何实现就业的能力。它与大学生职业目标选择的实现有关。两相比较,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第二课堂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便有了一定的相关性。

  二、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根据上述对就业能力和第二课堂概念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结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具体特点,同时考虑到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途径,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按照模块思路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中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类:

  1、形势与政策相关课程

  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即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6]。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形势与政策及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时政辩论赛、红歌赛、挫折教育等等小论文。

  2、职业规划大赛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份内容。职业规划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大学一年级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职业规划大赛,从而使学生不断明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根据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进行设计的,大致包括以下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创业等四个组别,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取向来选择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

  1、公务员组

  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公务员“逢进必考”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沦落为“炮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很少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开展“精彩三分钟,时政任我评”、定期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活动、选择热点开展时政辩论赛活动等等;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专门的公务员考录课程,分设行测专题、申论专题和面试专题等活动。

  2、研究生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考取研究生也算是一种“就业”,同时,考取研究生确实也是部分毕业生的目标选择,因此,第二课堂也应该紧紧围绕“考研”进行相关设计。建议从二年级开始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会活动,由专业导师指定书目范围,学生阅读做笔记、谈感受;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与现实结合较紧密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部分专业功底扎实、学术素养较高的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第八学期,开展考研复试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研录取率。

  3、公司组

  由于私营部门也存在一定范围的行政事务,公司、企业职员也逐渐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职业领域,比如办公文秘、人力资源专员等等。第二课堂在这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教育学论文,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培训、文秘风采大赛、管理游戏等活动。

  4、教师组

  特岗教师计划是国家教育部正在重点推行的一个基层就业项目,因为其允许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报考,所以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种选择。教师技能风采大赛或者说课大赛能满足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的需要。

  5、创业组

  按照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口径,正规的创业同样算是一种“就业”。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等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尝试开展创业论坛、创业培训、创业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在完成必修模块的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身职业取向的一种或多种选修课外活动,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行政管理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静态的体系构建只是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基础,要使这个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1、组织保障

  这里的组织保障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团队,使专业导师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教学中来;二是强化班级团支部在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原来主要由院系团总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做法,实现活动重心下移、全面覆盖,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

  2、方向引导

  这里的方向指的是专业学习,从上述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内容安排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课外活动都与专业学习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导向型不强且与专业特点偏离较远,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向专业学习方向靠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3、纪律强制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加自由开放,但这并不表示第二课堂教学就不需要纪律。相反,第二课堂教学更需要纪律强制,尤其是新的教学体系开始执行的初期,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另一方面新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此时,纪律强制也许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好的手段。

  4、经费支持

  从教育投入的角度看,院系应该设立专项经费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创建更好的硬件条件,搭建多层次、多环节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从而保障行政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161.

  [2]胡尊利,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探讨[J].陕西教育,2008(03):104.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91-92.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06):47-48.

  [5]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2):103-105.

  [6]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8):73.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突出第二课堂活动是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对高职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磨炼抵御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也有很大帮助。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技能”,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尽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大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最能展示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存在着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3、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性不强,缺乏与第一课堂系统性衔接。笫二课堂活动具有学生群体性、时间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它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时在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对象,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受到影响与冲击。

  4、认识不足,第二课堂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个别院校容易出现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作用的现象,常常存在缺乏组织保证,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开展艰难等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艰难,象一些层次较高、评比工作复杂、经费投入大、牵扯精力多的活动,很快“夭折”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第二课堂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造成一些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5、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不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6、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第二课堂建设深度鲜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活动,还是由教师一方包揽的活动,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此,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度不够。

  二、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以实训基地和鉴定中心(站)为依托,实施基地开放式管理,拓展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仟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操作思路为:首先根据行业人士和有十富经验的技师对岗位进行分析,将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能使高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2、举办技术节,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武,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能力的评估。

  3、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必须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为此,必须建立受教育主体——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的结果,来反映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变化,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要切实做好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量化评价指标,及时、准确地进行考评和登记。

  4、实行”导师制”

  结合专业特点,聘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有一线现场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导师”,实行专项专人负责。导师在选题、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理论指导;还可以在教师的课题中设立一个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

  5、将志愿者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学院的各级团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拓宽青年志愿者的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6、组建“开放式兴趣小组活动”

  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开放式兴趣小组若干,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报名参加任一小组,并将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及表现情况纳入对起整体实践能力评估范畴,并使之成为制度化。

  7、实战训练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如品牌策划、外贸接单、社区服务等。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运作、业绩评估、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第一课堂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找到了合适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点,探索一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使之系统化,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篇10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涛(1980-),男,安徽蚌埠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秦录芳(1979-),女,河南新乡人,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008)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21-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发展主要依赖知识的不断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化,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如何对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第二课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培养应始终贯彻“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即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具有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人们所说的知识,其存在有三种形态:一种是书本、文献资料上的,第二种是人的大脑里的,这两种知识是潜在的财富。而另一种则是物化了的知识,如各种软件、转基因的生物个体等,现在常说的“知识等于财富”,就是指这种经物化了的知识。[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第一课堂为主的传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都面临着挑战,而要实现知识的物化,就要科学组织和规划第二课堂教育,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实施规范化管理与组织运作,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首先,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突破第一课堂教学领域固有的思维模式,易于触发灵感,产生顿悟,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和发散,从而摆脱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突破,并产生具有新思想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间甚至师生间的科研交流,活跃学术氛围,造成不同思想的强烈碰撞,从而产生互补效应,迸发创新思维。[2]

  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执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的自主性教育一直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意识较差,加之有些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因此难免制约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方式,因时、因地、因境、因人制宜,采取多种措施,灵活艺术地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潜力,在积极的条件下学到新知识,扩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力的发展。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确立第二课堂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第一课堂的教育,从师资力量配备、学时安排、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予以重点倾斜,而对于第二课堂教育则比较忽视,认为它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有利于拓展学生素质。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自然是输入更多的专业知识,进行更多的专业训练。于是,第一课堂教学成为在校期间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堂教育只能是学生课余的调剂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拓展或补充,所起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也未纳入正规的教育培养计划作整体规划。

  在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今天,第一课堂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其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主要在于:第一课堂教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执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形式单一,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对学生的自主性教育不够重视,学生被动接受性强。而诸如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社会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便体现了它的优势。

  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并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满足了他们的自身兴趣和特点,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课堂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严格束缚,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培养领域,鼓励优秀人才冒尖。第二课堂将许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了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既能切实落到实处,又易于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潜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第二课堂缩短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前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大学沉重的学业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感失望和压抑,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3]

  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应作为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教学模块一起,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教育实施,以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适应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寓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可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把开展灵活性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第二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更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真正做到教与学相得益彰。[4]

  1.社会实践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相对集中的假期,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有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挂职锻炼、科技培训与合作、文化下乡、扶贫支教等一系列活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调查、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创新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课外科技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高校学风校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5]主要包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专家论坛、学术沙龙、科普展览、课外科技论文(作品)和创业活动等。

  3.文体活动

  通过校园文体活动能陶冶情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和检验自我的大舞台,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素质较高的文体活动创新人才,丰富校园生活。

  4.社团活动

  学校社团组织是学生为了满足社会化要求,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成立的组织。社团活动一般包括学术研讨型和文体艺术型两大类。前者,如大学生科技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小组等;后者,如各种体育队、舞蹈队、武术协会、画社等。学生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制定计划、具体实施、调节各种关系,大大锻炼和发展了各种能力,有助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前述三项第二课堂活动有许多是由社团来组织进行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技能和科研训练

  技能和科研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徐州工程学院通过完备的实验和实习设备作为硬件支撑,采取如下多种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一,合理安排技能培训进度。徐州工程学院把技能培训的内容组合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授课和实操并结合研讨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基础的操作技能和相关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阶段着重于实用技术,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实例的代表性和技术的先进性,重点锻炼独立设计及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强化训练,在原有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技能操作,按照“职业资格等级工”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工艺设计与工艺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确定灵活的实验开放模式。一方面实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方案题目可由学生自行开发,也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自行选择,相关实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项目认真讨论、纠正、审批,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更新实验模式,增开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使其在实验中占有较大比例,并具备“新”、“特”(有特色)、“多”(多接触大型仪器设备)的特点。以上措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能的良好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独立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的潜能早日脱颖而出。

  第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代大学生胆子大,精力充沛,创造热情、智慧潜力、可塑性和悟性都很高。这种得天独厚的智慧资源正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石。徐州工程学院从既要保护学生的热情又要敢于给学生出点子、压担子的观点出发,鼓励他们参与大型实验课题,对于学习成绩优秀,能独立完成设计性、探索性和综合性试验项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先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7]

  第四,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全面支持学生的创业和科研创新热情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鼓励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创新”课题,发挥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学校也应举办各种校级技能和科研活动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省级、部级等各类比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主动、开放交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一个个性发展平台。

  总之,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我们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我们一定要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并在第二课堂中切实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立君,宋木庆.改革实验教学,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5):105-107.

  [2]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5.

  [3]李华,卓光俊,等.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4]刘杰凤,薛元英.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3,(4):64-66.

  [5],袁新海,等.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73-576.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十篇

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十篇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rooterchain.com/post/154.html


TOP